黄河流域棉花生产过程监测质量提升试点研讨活动在济宁举行
7月19日,黄河流域棉花生产过程监测质量提升试点研讨活动在济宁举行,全国主要产棉地区纤检机构、山东省内纤检机构、棉花相关行业单位、科研院所齐聚一堂,实地检验试点工作成效,探讨交流质量监测模式,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做法。活动分现场观摩和交流研讨2个阶段进行。中纤中心副主任彭军,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孟兆宏,省纤监中心主任王小志,市政府副市长宫晓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庆华出席活动。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蒜套棉鲁棉研40种植区,鲁棉研40号为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全生育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在位于金乡县化雨镇的黄河流域棉花生产过程监测质量提升试点种植区,工作人员向观摩嘉宾介绍试点棉花种植情况。“试点项目选取了蒜套棉种植鲁棉研40、麦后直播棉种植鲁棉2387两种试验种植模式,合计200亩。在试点监测项目中,为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增加了部分试点监测面积,并相应增大了各时期的采样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试验误差,从而提高试点数据的精准性,为后续的评估和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
观摩过程中,大家认真听、用心记,不时为试点项目一年多来取得的成绩竖起“大拇指”。
“中纤中心着眼于内地棉花,立足金乡县‘蒜套棉’农业种植特色,依托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和济宁市质量计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开展黄河流域棉花质量提升监测试点。”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彭军表示,通过试点,服务发展内地植棉生产,积极探索适合内地棉花高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为推进黄河流域棉花质量、产量提升,有效稳定国内棉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将试点工作触角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分析产业质量形势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监管建议,为棉花及棉纺织领域市场监管工作提供及时、可靠、有效的技术支撑服务,努力将试点工作融入市场监管工作大局,助力监管效能提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孟兆宏致辞时表示,山东纤监紧紧围绕服务市场监管大局,聚焦服务纤维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质量监测新路径新举措。出台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监测信息采集制度,创新开展产品质量监测和风险监测,不断健全质量监测、风险监测、质量调查等一体化监测体系,更好融入“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工作格局。深入落实市场监管总局“提质强企”三年行动,出台42条服务纤维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建立基层服务站等“联动”机制,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近20项,填补7项国内空白,标准赋能企业提质升级效果明显。
济宁市政府副市长宫晓芳介绍,自黄河流域棉花质量提升监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济宁市及金乡县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聚焦棉花品种、种植、收购、加工等各环节,稳步做好全流程质量监测,大力推动品种向优质转变、种植技术向精准管理转变,先后发布三项省级标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加工过程监测工作模式,为黄河流域棉花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充分了解当地棉花种植的基本条件、生产模式、公检产量、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形成《黄河流域棉花质量提升监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济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庆华介绍,试点推进过程中,围绕棉花品种选育、种植、收购、加工等环节存在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召开黄河流域棉花生产过程监测质量提升试点学术研讨会,高位推动试点工作成果的总结提升和推广运用,同时发布《蒜(麦)后直播早熟棉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大蒜-棉花一年两作双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蒜套棉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等3项山东省地方标准。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人员交流本地区经验做法,研究分析棉花质量提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下一步提高棉花质量、更好服务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该活动由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主办,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济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金乡县人民政府、济宁市质量计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承办。 |